全国统一服务电话:18300732666

公关视野

公关视野

记者节,说说40年前我的第一篇新闻稿|漫笔

中新社 施进军
发布时间:2024-11-10

今天,是第25个记者节,一早就收到了几个祝贺节日的信息。

感谢大家,还记得有这么一个节。

看着信息,40年写稿的点点滴滴不禁涌上心头。

尤其是发表第一篇新闻稿,已然40年了。


公开发表第一篇新闻的那年,我12周岁。

那是1984年,我写的那篇稿子,算是一条社会新闻——《挖树巧遇数条蛇》。稿件投给了本地的广播电台(那时还是有线广播),稿件被采纳并播出了。

这个标题,其实是电台编辑修改的,我的原标题,实在没什么印象了。那个年月,都是手写稿,几乎就是邮寄走了,手里也不剩个啥。

这个内容,记录的是邻居二伯父家的事情,如同标题那样简单直白。在农村,碰到蛇实在平常,碰到一窝也谈不上是稀奇事儿。印象中,觉得有点新奇的,是那一窝蛇,并不是一个品种,是几种不同的蛇聚在一窝,这有点奇怪。我觉得这算新闻,于是写成了稿子。

事后也曾想过,这篇稿子能被采用,很重要的是,不仅仅说了遇到这样的事情有点新奇,而且,我二伯放生了这群蛇。在当时,很多人并不会这么处置。

在我印象里,这篇稿子让我收到了第一份稿费汇款单,2块钱,这让我在同学中有了点小小的不同和小小的名气。


那一年,我念初一,刚刚从村里小学跳级考上了镇上的完全中学(完中)。

那时候,学校其实还没有教过什么新闻体裁的写作。那为什么我会学着写新闻稿件呢?

这还要从小学说起。

因为我母亲是小学教师,我们能比较多的接触一些报刊。其中,伴随多年的除了《中国少年报》之类,看得最多的是《少年文艺》。《少年文艺》有两个版本,一个是上海出的,一个是江苏出的。我更偏爱看上海出的那个版本。

小学里,让我对写新闻有了兴趣,是因为参加了“少年智力开发报社”组织的小记者培训活动。那应该是四年级,自己偷偷给报社写信报名,偷偷用了微乎其微的零花钱参与了一下。这应该算是一种萌芽。

此后在中学,我还报名参加了人民日报社的函授培训,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写稿实践。

正是这些尝试,让我和新闻工作产生了不解之缘。


时间好快,转眼40年了。

种种缘由,爱好新闻和写作的我,后来去读了电子专业,毕业后到了地方国企,干上了技术工作。

学电子的那几年,我的专业和动手能力被充分认可,比如,每年老师们上街“学雷锋”为群众修家电,都会带我去干活。这在当时班上来说,几乎是唯一的。

虽然专业上我是比较突出的,但我爱好新闻的心,却从来没有改变。工作后,干技术的同时,我为企业写了很多新闻报道,当然也有摄影报道。工作第二年,我被当地报社借调过去,成了准新闻人。

再后来,我考到新华社所属的中国新闻学院就读新闻学专业。至此,我终于走上了专业新闻的道路。

源于热爱的力量真是无穷啊!

还没毕业,我有幸先后在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实习,遇到了好几位让我受益终身的指导老师,确实是收获满满。其间,我在新华社采写的报道获得了三等好稿奖,在中央电视台担任主创的节目获得了年度社教类节目一等奖。

毕业后,我负责过教育部主管的一份周报的运营,也牵头新创办过一本行业期刊,网站、新媒体也多有涉足。回望这些经历,有些真可谓不可思议。

可以说,那是一段风雨兼程、笔墨飞扬的壮阔旅程。


新闻写作,可谓是时代的瞭望者。

在时间的长河里,20年,30年,都只是弹指一挥间,但对于一位新闻工作者而言,这是一段难得的特殊旅程。20多年里,我以笔为剑,以墨为舟,穿梭于时代的洪流,记录着岁月的变迁,见证着国家的崛起,感受着人间的冷暖。

新闻写作,是社会的良心所在。风雨兼程中,我用文字捍卫公平正义,为弱者发声,为苦难者悲歌。

新闻写作,是历史的雕刻师。岁月悠悠,我用文字在这幅画卷上精心雕琢。我希望用文字让历史有温度,让后人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。

20多年的新闻实践,我是行者,脚步丈量大地;我是歌者,用文字唱响时代之歌;我是使者,传递人间的悲喜与希望。我曾为胜利欢呼,为梦想喝彩;也曾为不公愤怒,为苦难落泪。

站在新的起点,我愿在新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,不断超越,用一篇篇有温度、有深度、有力度的文字,为这个时代留下更多真实的记忆。

40年,只是一个开始,新闻写作的路,还很长,很远……

     中新社     施进军